怎样不伤感情的讨论点儿事
说教让人讨厌。
既然是反思,就不能说教。
因为反思是为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让自己更平和愉悦。
昨天和今天的自己还有很多刻意或勉强的东西。明天的一切尚未发生,自然不能用昨天的所思说教明天的自己。
对于昨天文章,有朋友说,“能想的一清二楚的生活,过起来还有什么意思呢?”
下意识想反驳,生活能想的一清二楚么。比如当前的疫情变化,一线专家都还说不清楚,对自己不知何时能恢复正常的生活,我们能想清楚么。
但再想想,这句话表达的是一个事实判断,还是一种情绪感觉呢。
身处同样时空,有些人生活如同冲浪,浪浪不一样;也有人的生活如池中涟漪,无非是一个又一个的圈圈,容易有“生活一清二楚”的错觉。
很多争执,往往不是因为彼此观点不同,而是大家讨论的其实不是一回事儿。
前几天写了一篇文章,用了两个标题发。一个标题是《该告别恐慌了》,另一个是《过度防控是懒政》。一模一样内容,前一篇阅读量不过4万,另一篇因为“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”,阅读量过30万的时候自己把它删了。
《过度防控是懒政》后台留言近千条,80%是来骂人的,laoegg被比喻成了各种动物。
来骂人的都很有意思,那篇文章不到4000字,他们大多没有读完文章,还有很多是只看了标题就来吐口水的。
这种情况以前也发生过。某次写了篇《要不要拆除西安城墙》,其实是盘点近百年时光里,政府和老百姓对西安城墙态度的变化,从众人齐声喊拆只有少数人拼命保护,逐步演变到大家都认为应该保护,偶尔有人说要把城墙拆了修路。想通过对西安城墙这个态度和理念的变化,说明每种认知和观念都有其存在的时代基础,想进而探讨如何看待西安的未来发展。
结果那篇文章被骂得很惨,也是很多人只看标题就开骂。根本没有阅读理解laoegg曲曲绕绕的精致用心,而是一门心思认为是laoegg想拆城墙,“不是太傻就是太坏”。
这次也一样,laoegg呼吁“科学防控、依法防控”,反对“过度防控”。很多人不管不顾,就认为laoegg在公然反对防疫防控,在抹杀广大防控工作人员的成绩,不仅仅“太傻太坏”,更是“居心叵测”。
说这件事想反思什么呢?
有个词叫“众声喧哗”。
当下这个时代,再极端的声音都有立足之地。疫情防控中,有人和防疫人员冲突,被处罚是应该的,但为这点错误至于对人家“喊打喊杀”么,但这样的声音并不少。
当下这个时代,再理性的声音都会被歪曲被质疑,方方那样温和的表达,不也被人举报围攻么?
“很多人一篇论文都没有点开过,科技阴谋论倒是转发的飞快。”“爱开脑洞的科学段子手”毕导说,“我给大家的一个建议:看不懂的东西不要随便信,更不要随便喷。”
上海学者陆铭在最近的文章中说,“基本共识缺失,则讨论问题无法理性。”
“所有问题的讨论,都必须先建立基本共识,然后基于这个共识再展开讨论。不要在僵持不下的观点上浪费时间,先求同,后攻异。”一篇研究怎样讨论问题的文章说。
我是个急于表达观点的人,有时也会急躁。看来今后得学会:先不急去反驳和争吵,先看看跟人讨论的是不是一回事儿。如果是,再试着看能不能建立个“基本共识”。
比方说,益思谈昨天提出《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》。如果要拉开架势讨论,就要问问小伙伴:我们讨论这个,是不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不苦闷、更不烦恼?
比如说,如果要讨论《过度防控是懒政》。就要问问来辩论的伙计:我们讨论这个,是不是为了让我们彼此的生活更快回归正常?
这就是益思谈的第二个反思。如果想不伤感情的和人讨论点啥事,最好先问问对面的伙计,“我们讨论这个话题,是不是为了让某件事变得更好”。
如果是,还恰好有聊天的欲望,那就聊呗,但一定要让话题围着这个基本共识转圈。一跑远,又扯淡了。
如果连基本共识都没有,那还讨论啥,赶紧散吧。是家里的酒不好喝,还是追的剧不好看?或者是自己的活儿都干完了,或者是媳妇的购物车早被你清空了。如果都不是,哪有那么多闲心与人置气呢?
END